《走進棲蘭1》從伐木現場到世界遺產潛力地:一座森林的守護之路
走進棲蘭,一座森林的記憶與未來
在北臺灣的山林深處,有一片沉靜的霧林,曾經是伐木重地,如今是神木與生靈的棲所。
棲蘭,見證了臺灣從開發走向保育的歷程。
本系列將走入歷史現場、踏進神木園區,看見森林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。
邀你一起,走進森林,重新理解我們與自然的距離。
認識台灣最珍稀的檜木森林,就從棲蘭神木園開始。
這裡擁有全台僅存面積最大的台灣扁柏天然純林,曾是伐木重地,也一度列入世界遺產潛力點。
我們將循著山徑走入林中,看見自然風貌、歷史爭議與保育轉折,
重新理解:
棲蘭不只是旅遊景點,而是一座需要被世代守護的山林
▍棲蘭的過去:伐木與重生
- 1959年,為安置榮民,政府將棲蘭與大甲溪山區交由退輔會管理,
進行長期伐木作業,開闢大量林道,導致森林資源重度開發。 - 1991年,台灣全面禁伐天然林;
但早在1987年,退輔會便以「枯倒木整理」名義,持續伐木,引發學界與保育團體質疑。 - 1998年起,群眾走上街頭,「刀下留木」運動成為台灣森林保育的轉捩點。
- 1999年,政府終止所有整理作業,棲蘭檜木林得以保全,並成為台灣森林保育史的重要里程碑。
▍國家公園未竟,保育仍在前行
2000年,保育界提出設立「馬告國家公園」,盼以國家機制守護棲蘭。
但在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與保育目標的拉鋸中,計畫最終未能實現。
儘管如此,棲蘭保存至今,已成為台灣森林意識甦醒的象徵。
目前僅「棲蘭神木園區」對外開放,其餘山區為嚴格管制地帶,100 線林道蜿蜒深入山脈,
最遠可抵達鴛鴦湖與司馬庫斯古道入口,但一般遊客不得擅自進入。
僅限學術研究或原住民族舉辦傳統祭儀者,經申請核准後方可進入。
嚴格的進出限制,保護了原始面貌與珍稀生態,防止過度人為干擾。
▲ 除「棲蘭神木園區」外,棲蘭山其餘區域為生態保護區。
➤ 同場加映:
《走進棲蘭2》學會靠近的森林:在神木園區,閱讀時間與敬意
▍棲蘭的價值:霧林中的活化石寶庫
棲蘭位於中高海拔,終年雲霧繚繞、雨量充沛,年雨量超過5,000公釐,典型的「霧林帶」氣候孕育出極高的物種多樣性,
尤其是紅豆杉、巒大杉、台灣粗榧等第三紀孑遺裸子植物,被譽為「活化石」,在演化與地質上具有全球意義。
此地同時是台灣黑熊、野山羊、山羌等哺乳動物棲息地,構成穩定的針葉林生態系,
符合世界遺產登錄第八標準:代表地球歷史上重要的演化階段;與第十標準:代表地球歷史上重要的演化階段。
截至2023年,棲蘭保有超過15,800公頃原始檜木林,約佔全台一半以上。
其中特有種如「台灣一葉蘭」、未受人為干擾的鴛鴦湖扁柏林,生態價值無可取代,也讓棲蘭列名文化部的世界遺產潛力點。
➤ 同場加映:
《走進棲蘭 3》地球1%的奇蹟:藏在神木園區霧林裡的生命密碼
▲ 野生靈芝|棲蘭霧林中的常見腐木生物。
▲ 台灣一葉蘭分布於海拔1,500–2,000公尺雲霧林,喜潮濕冷涼環境。
▍守護森林,一場未完的行動
從伐木、抗爭到保育,棲蘭的故事是一部山林命運的縮影,也是族群、自然與時代的對話。
棲蘭的每一道雲霧、每一片林葉,都是歷史的證詞。
守護這座森林,不只是保留自然,更是為下一代留下一處可以呼吸、可以理解山林的所在。
我們之所以能靠近,即是一種被允許的恩賜。走進棲蘭,就是走進一場仍在進行的守護。
➤ 歡迎踏上這場,與千年神木對話的旅程。
【走讀神木群•一日之旅】
【走讀神木群•明池/棲蘭住客專屬 – 半日之旅】
➤ 延伸閱讀(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)